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科技新犁,深耕吉林黑土地(活力中國調研行)

本報記者

2025年07月28日08: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盛夏時節,白山鬆水間彌漫著泥土的芬芳和作物的清香,這是吉林現代化大農業的氣息。

  四平市梨樹縣,“梨樹模式”精心呵護黑土地,筑牢大國糧倉根基﹔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小木耳“反向定制”智能工廠,闖入高端餐飲供應鏈﹔長春市九台區,馬鞍山村發展鄉村旅游,在綠水青山間鋪展共富畫卷……

  今年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政治責任。吉林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

  牢記囑托,吉林以實干為譜、創新為弦,在希望的田野上,奮力奏響現代化大農業新樂章。

  科技新犁,深耕“黑土糧倉”豐收底氣。

  鬆遼平原上,玉米田綠浪翻滾,長勢喜人。

  “這鐵疙瘩,可是咱黑土地的‘金剛鑽’!”梨樹縣種糧大戶劉鳳芝笑著拍了拍身旁的多功能免耕播種一體機。這台農機為“梨樹模式”量身定制,攻克了秸稈覆蓋下的播種難題,一次下地就能完成秸稈歸行、條帶耕作、下種施肥等多道工序。“一次作業全搞定,效率翻倍,每畝還能省80元。”劉鳳芝賬算得明白。

  黑土地不僅添上新裝備,秸稈還田、免耕少耕的“梨樹模式”在梨樹縣基本實現適宜區全覆蓋,在東北四省區推廣面積約1億畝。連續10年應用此模式的地塊,有機質含量增加近13%。

  好地還得有好種。在公主嶺市,全國唯一以玉米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級農高區內,鴻翔種業加工廠的全數控種子加工線高效運轉,110多個玉米品種走向市場。“好種子帶來好收成,種子出苗率高達97.75%。”加工廠廠長牛文卿說。

  科技為“黑土糧倉”筑起堅實底座。吉林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4.6%,良種覆蓋率達100%。2024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853.2億斤,創歷史新高。

  產業妙筆,繪就“吉字號”金字招牌。

  玉米能怎麼賣?

  “玉米論斤賣,一斤1元多﹔做成鮮食玉米,一穗賣5元,貴的能賣11元。”吉林省農嫂食品有限公司項目經理王小敏說,從論斤賣到論穗賣,一字之差,背后是身價的倍增,更是產業鏈的延伸。今年一季度,2000多萬穗鮮食玉米從這裡銷往各地,帶動農戶每公頃土地增收3000到5000元。

  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吉林做足做活“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文章,讓黑土地上的小特產闖出大市場。

  “我們不光升級生產端,還深入研究消費者的需求。”汪清縣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永芳介紹,通過推出“脆脆”“糯糯”“潤潤”等不同口感的木耳產品,公司精准對接細分市場,成功牽手盒馬、海底撈等商家。

  延鏈、補鏈、強鏈,吉林大力發展農產品品牌,特色農產品加速“出圈”:長白山人參開發成食品、藥品、化妝品等3000多種產品,全產業鏈產值突破800億元﹔吉林大米通過品牌塑造和標准完善,溢價率超過30%……優質農產品成了市場搶手貨。

  沃野村屯,鋪展宜居宜業和美畫卷。

  “過去出門要備兩雙鞋,一雙是靴子,踩著泥路穿﹔一雙是干淨的鞋,上了車再換。”馬鞍山村黨總支書記趙世龍的“兩雙鞋”,訴說著這個曾經的貧困村出行的不便。

  如今的馬鞍山村,青山環繞,溪水潺潺。村裡發展起鄉村旅游,打造了紅色教育基地、田園綜合體和特色民宿,年接待游客超60萬人次。村民刁秀雲將自家老房翻修,租出去開民宿,自己還在民宿當保潔員,夫妻倆一年收入6萬元。

  “廁所變了樣,生活大不同。”延邊和龍市光東村村民宋明玉說,這些年,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室內水沖廁所,瓷磚和抽水馬桶光潔锃亮。

  漫步光東村,千畝稻田綠意正濃,觀光纜車從上方滑過,文創店、民宿隨處可見……蹚出一條農旅融合新路,2024年,光東村集體經濟收入超百萬元,較2015年增長超10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了約兩番。

  把家園建設得更美麗,把日子過得更紅火,一個個村屯在推進鄉村建設中舊貌換新顏。

  從端穩中國飯碗的大糧倉,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創新源,再到承載詩與遠方的幸福家園,吉林正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奮力繪就鄉村全面振興新圖景。

  (本報記者常欽、鄭智文、葛孟超、門杰偉)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8日 04 版)

(責編:王瀟瀟、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