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那些与弹药“对话”的日子(兵之声)

李金金

2025年11月23日08: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2011年,一列绿皮火车载着我的梦想驶向军营。怀揣着对天空蓝的向往,我以直招士官的身份走进南部战区空军某部,成为一名弹药技师。

  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我明白,我的战位不在蓝天,而在战鹰每一次振翅的身后——我要做的,是让每一颗弹药都成为可靠的“利刃”,保障战鹰的每一次出征。

  初到岗位,我曾以为凭借上学时的专业知识,能轻松胜任工作。谁知现实很快给我上了一课:从弹药检测、维护,到运输、装挂,每一个环节都像精密仪器里的齿轮,不容一丝错位。面对纷繁的规程手册、复杂的作业流程,我心里一度发怵。班长拍着我的肩说:“别看咱们不驾驶飞机,可每一枚弹药都连着飞行员的命,连着战斗力的根。”这句话像一颗钉子,钉进了我的心里,让我决心踏实学好专业知识。

  从那时起,我开启了与弹药“对话”的日子。白天跟着老兵在库房里一遍遍拆解组装,晚上就窝在学习室,不断学习电路图、性能参数。笔记本从薄写到厚,又从厚翻到烂,上面密密麻麻的数据,记录下我从“门外汉”向“弹药通”奋斗的脚印。

  后来,部队换装新型弹药,面对陌生装备,我主动请战加入攻关小组。那段日子,训练场的灯总是亮到深夜,我一边攥着说明书,一边向专家请教,终于把新弹药的“脾气”摸透了,还总结出一套高效的保障流程,为弹药保障节省了时间。

  虽然弹药兵的工作在幕后,可我深知,平凡背后是千钧之责。一次重大任务期间,弹药检测设备突然“罢工”。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战鹰正在待命,全场的目光聚焦在我身上。我深吸一口气,凭着多年积累的“肌肉记忆”,迅速锁定故障点,双手稳如磐石,10分钟就让设备恢复正常。

  当战鹰呼啸升空的那一刻,我站在机库门口,听着引擎的轰鸣,仿佛听见了自己心跳的声音。虽然不能驾驶战鹰翱翔,但我们用双手守护着战鹰的翅膀,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回忆起10多年的军旅生活,我感慨万千:从青涩的新兵,到带徒的班长;从面对故障手忙脚乱,到成为大家口中的“定心丸”;从一名“门外汉”,到在战区空军比武中获得专业理论第一名……肩上的衔在变,可我心中的信念从未改变:要对每一颗弹药负责,对每一次飞行尽责。

  军旅如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我的赛道就在弹药技师的战位上。这里没有聚光灯,没有欢呼声,只有铁与火的味道,和等待唤醒的“雷霆”。我愿继续在战位上耕耘,默默为战鹰擦亮“剑锋”,用青春点亮强军路上的星星之火。

  (作者为南部战区空军某部军士,李龙伊、吕世强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3日 06 版)

(责编:万鹏、王先进)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