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四川党的建设
分享

流动的“蓉”光

2025年11月28日14:27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11月5日,位于大邑县的成都市流动党员西藏党委返乡创业孵化中心,出现了暖心一幕:一位民营企业代表突然到访,特意将锦旗送到党委书记张利全手中。看到记者面露诧异,张利全连忙摆手解释:“这真不是安排的,我也不知道他们会来!”一旁的工作人员笑着补充道,“这不是新鲜事了,我们在川藏两地收到的锦旗已逾百面。”

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是成都市系统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的实践印记。近年来,针对流动党员“去向掌握难、学习落实难、活动开展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成都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构建流入党员“五双”工作体系、流出党员“四实”工作体系,形成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立体推动格局。通过精准施策,让流动党员从服务对象转化为治理力量。

织密组织体系——

从“安家落户”到“落地生根”

作为管理人口超214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市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流动党员管理挑战。为此,成都市创新构建了流入党员“五双”、流出党员“四实”两套工作体系,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系统性方案。

“截至目前,成都已精准锁定并登记纳管了近3.9万名流动党员。”成都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线上报备+线下摸排’双管齐下,确保每一位流动党员都能纳入支部、参与学习活动和履行党员职责。”

以海底捞为例,从简阳市一家火锅店起步,海底捞已成长为拥有全球1400多家直营门店、员工超14万人的餐饮巨头。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活跃着4000多名党员——他们分散在不同城市、不同岗位,如何有效凝聚这支流动的党员队伍,成为海底捞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党员流向哪里,管理就跟进到哪里。”海底捞集团党委副书记徐慧彬道出了关键。通过自主研发的“智慧党建”平台,与人力资源系统无缝对接,实现了党员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入职登记即时识别党员身份,谈心谈话掌握思想动态,数据比对精准定位流动轨迹。这套系统让每位党员都有自己的电子档案,真正做到了“一人一码、来去明白”。

针对流入党员,成都推出“五双”工作体系:从“双向摸排”摸清底数,到“双向共管”消除管理盲区;从“双向培养”促进成长,到“双示范”树立标杆;最终实现党员与城市的“双向发力”。这套体系让流动党员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真正融入城市发展。

而面对流出党员,“四实”工作体系则展现出另一种关怀:通过建强组织体系“重实践”,创新教育形式“下实功”,搭建作用平台“务实效”,优化服务保障“谋实策”,让离乡党员始终感受到家乡组织的温暖。

在龙泉驿区龙泉街道公园路社区,这套体系正焕发着基层实践的活力。社区党委书记李洪梅介绍,辖区内拥有480多家商铺,其中流动商家党员48人。“在市、区两级组织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公园里商家联合党支部,实施‘返家归巢’‘进家固巢’‘乐家爱巢’‘安家暖巢’‘筑家兴巢’五大工程,有效链接商户资源,激发党员活力,实现‘党员流动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李洪梅说。

优化服务供给——

从“精准滴灌”到“暖心相伴”

在成都市双流区黄甲街道的双兴产业社区,一座占地2700平方米的“文轩Books青年阅享空间”静静矗立。窗外是产业园区的忙碌景象,窗内是专注阅读的身影——这座精神驿站,正是成都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个生动缩影。

面对辖区内28家重点企业、7000余名产业工人和流动党员的多元化需求,双兴产业社区通过双兴学堂、企业家讲堂等“微党校”阵地,打造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学习空间,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学”。

为全面提升流动党员教育质效,成都市依托“五双”“四实”体系,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互补的学习体系,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学、教育不断线。

线上,“蓉城先锋”智慧党建平台专门开设流动党员管理模块,通过“每日学习套餐+每周专题推送+每月网络培训”的递进式学习安排,将党课学习装入“口袋”,实现随时可学、随手可及。线下,全市依托基层党组织,按照就近就便原则组织集中学习,并主动开展“送学上门”“送教入企”等服务,让学习从“指尖”延伸到“身边”,打通党员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在夯实线下实体阵地方面,成都迈出创新一步——2023年3月,全国首个专注基层党务工作的特色学院“成都基层党务学院”在温江区正式成立。学院执行院长温荣雪介绍:“我们通过构建‘课堂讲授+基地实训+云平台支撑’的三维联动模式,整合2000余门课程、305个教学基地和20个流动党员示范教学点,为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流动党员提供精准化、系统化的学习支持。”

而在更广的层面上,成都市还在构建一个更加系统的流动党员学习和服务网络。全市3079个流动党员服务驿站如繁星点点,整合多方资源,为流动党员提供从学习、就业、创业到子女教育,从医疗保障到权益维护的全方位服务。

针对区域内涉藏地区流动党员数量大,以及甘孜州在双流的流动党员数量居首的实际,成都市创新构建“两地三方”协同机制,由成都市、甘孜藏族自治州与双流区共同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专门成立甘孜州在蓉流动党员党委。这一机制围绕“组织找党员、双向共管、协同培养、示范表率、合力发展”五个维度,系统构建起从组织覆盖到作用发挥的全链条管理体系,让在蓉藏族流动党员真正感受到“离家不离党,流动有归属”。

都江堰市奎光塔街道龙潭湾社区、郫都区犀浦街道犀和社区、彭州市桂花镇丰乐社区等地,分别成立黑水县木苏镇驻都江堰流动党员党支部、黑水县维古乡驻成都流动党员党总支和成都彭州瓦钵籍流动党员党支部,既整合资源跨区域为流动党员和群众办理医保、民政等服务,又引导流动党员深度参与社区治理。“以前回老家办事,来回要好几天。现在这里就能办,还能为社区贡献力量,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一位流动党员道出了这个群体的共同感受。

从产业社区到线上平台,从精准培育到暖心服务,成都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让组织覆盖更有形,教育管理更有效,服务保障更有温度。

激发先锋力量——

从“治理帮手”到“发展中坚”

7月,在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举行的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火炬传递收官站上,32岁的外卖配送员赵明阳作为火炬手接过火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位曾五闯火场救援的“逆行英雄”,此刻以火炬手身份,再次闪耀着平凡人的微光。

赵明阳的另一重身份,是成都市锦江区“小牛哥·先锋车手”志愿服务队党支部的一员。在他这样的党员先锋带动下,锦江区总工会“小牛哥·刹一脚”爱心驿站已成为凝聚700余名外卖骑手的温暖据点。他们不仅如蜂鸟般穿梭在城市中保障运转,更成为社区安全的“移动探头”,将平安守护融入每一次走街串巷。

在成都,还有无数像赵明阳一样的平凡党员,默默守护着城市的温度。深秋时节,走进温江区柳城街道大学城社区的海科名城小区,花木扶疏,一步一景。很难想象,这里曾因环境混乱、纠纷频发,被挂牌为“百病小区”。“在流动党员陈海世等骨干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加入治理队伍,一步步把破旧家园变成了美丽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刘敏感慨道,正是有了这些老党员的倾情奉献,社区工作才更有底气谋划长远。

同样感受到流动党员力量的,还有双流区西航港街道机场路社区党委书记黄勇淇。面对近14万服务人口,社区通过选树流动党员典型,带动近50名流动党员融入社区治理,涌现出邻里纠纷“金牌调解员”孙毅等先进代表。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桌上整齐摞着一沓红信封。“我们每年都会致信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地,通报党员在蓉表现。这是各地的回信。”黄勇淇介绍,这些回信不仅增进了两地联系,更让流动党员感受到了组织的认可与关怀。

为充分激发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都市依托“五双”工作体系中的“双示范”机制,精准对接不同党员群体特点,创新建立“群众点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常态化开展“蓉城先锋·点亮微心愿”活动,结合党员所属行业、能力所长分类设置“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志愿服务奉献社会”两大类25小类岗位,为流动党员搭建起作用发挥的精准平台。同时,在“四实”工作体系中持续强化“务实效”,积极引导流动党员主动亮明身份、投身基层治理。

新近发布的《远方的家——成都市流动党员西藏党委教育管理创新探索》一书,生动记录了以张利全为代表的流动党员的感人事迹。截至今年,该党组织已凝聚1000余名流动党员,服务覆盖20余万名川藏两地务工人员,成为流动党员心目中真正的“远方的家”。历经17年探索实践,创新形成的“两地共建+服务”模式,成功实现了川藏两地党员共管、组织共建、保障共给、服务共促的良性互动,该党组织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

在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中,流动党员管理实现了从“管得住”向“激活力”的深刻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要义,在于将流动党员定位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而非被动的管理对象。

正如一位深耕基层的党务工作者所言:“当我们把管理转化为服务,将党员视为宝贵资源,流动就不再是难题,而成为独特优势。”从海底捞的“智慧党建”到成都的体系化创新,这些富有生命力的探索正在谱写新时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崭新篇章——让党旗在流动中高高飘扬,让党员在流动中更有作为。

(《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余娜)

(责编:王先进、王珂园)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